騰斌圣:讓商學院靠商而非靠學

2011-02-15 23:38:10      審閱

  作為中國MBA教育的后起之秀,長江商學院的思考是——經歷了20年的風風雨雨,中國商學院未來將面臨“路線斗爭”:從美,還是從歐?同時面臨“實力問題”:本土能有多少東西可以拿出來“上課”?

  二十年,他們將引領我們走向何方?

  中國商學院的新20年 更獨立?更本土?

  文 / 騰斌圣

  中國內地的MBA教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發(fā)展階段。早期中國內地的MBA教育,基本上就是照搬美國式的MBA,包括課程的設計、教材的引進等,甚至所使用的分析案例,基本上是直接照搬美國模式,部分有條件的商學院或者管理學院,還會引進一些國外教授直接授課。這是中國MBA教育體系發(fā)展的第一階段。這個時期被認為是中國MBA教育全盤西化時期,主要特點是從內容和形式都照搬美國的MBA教育模式。

  第二階段開始,則更多注意一些中國本土的特色,更多會強調中國案例,然后嘗試進行一些中國模式的提煉。隨著在案例選擇方面逐步本土化以后,到某一天還有可能在理論上實現(xiàn)一些創(chuàng)新,更多圍繞著中國式管理做文章?,F(xiàn)在很多人說中國式管理,但是還沒有上升到理論高度,最多在一個案例研討的階段。因此,第二階段是MBA教育逐漸本土化的階段。

  讓商學院靠“商”,而非靠“學”

  這20周年經歷了這兩個階段,有可能接下來往第三階段走。而第三階段的可能性有幾種:一種可能,就是更多向歐洲的MBA教育模式靠攏。歐洲MBA教育的特色是獨立商學院比較多,而美國的商學院則大多數(shù)是附屬于綜合型大學。從形式上看,長江商學院和中歐商學院屬于這種類型的獨立商學院。雖然根據(jù)國家政策,名義上掛靠在某個大學,但并沒有實質性關聯(lián)。這種方式可能在未來的中國MBA教育上還會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歐洲的獨立商學院與美國商學院的不同之處,并不是簡單的是不是獨立,而是在很多具體的做法上有所不同。

  比如說:歐洲的商學院運用的理念和模式,和美國商學院是不一樣的,他們可能更加注重和企業(yè)的聯(lián)系。美國的商學院總體而言還只是綜合性大學的一個學科,所以它需要證明自己,要在各個學科證明我這個學科也是有很強學術底蘊、有很強的科學性。追求科學性之后,就要和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去比。比什么?比研究方法:統(tǒng)計方法、數(shù)學模型等等。如果不能在方法論上趕上其他的學院或者其他學科的話,那么在整個大學里面都可能低人一等,別人會覺得你們好像就是一種職業(yè)學校,沒有地位。“科學”這個詞,是一直套在美國商學院頭上的緊箍咒,稍微要做一點自由的東西,這個緊箍咒問題就來了,就會擔心被別人批評說你只是在講故事,在做一些低層次非科學性研究。這樣的結果是,許多美國商學院需要在一個翹翹板上做艱難的平衡:平衡應用性與科學性的關系。一個教授,既要在課堂上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造價值,讓學生覺你講的東西在實際商場上是可以被運用的,另外他還要把大量的時間用在所謂的科學研究上,而很多時候其實科學研究往往和實踐是脫節(jié)的,這兩個之間很難平衡。

  歐洲商學院則相對來說更加靈活一些,因為是獨立的,沒有必要跟別的學科之間去競爭,非要去證明我也很科學,所以他的做法就可以百花齊放,然后他們和企業(yè)之間的結合就更加緊密。像歐洲瑞士的IMD(洛桑國際管理發(fā)展學院),就是完全從用人機構的需要來設計整個的課程。整個課程一年半,大概就可以看作是一個大的培訓,而且是針對某些公司的特定需求來設計的一個大培訓。實習項目可以貫穿始終,反而是整個課程的一個主線,于是學員會圍繞著一個公司來實習,或者圍繞著三四個公司設計課程。課程是圍繞著項目來做的,而不是實習項目圍繞著課程。

  IMD的教授構成和美國商學院的教授構成也是很不一樣的。有一些人你看他的學術成就未必很高,但是他已經在他的體系下很熟練了,和一些公司有非常深入的關系,然后不斷帶著學生在這個公司里面做項目,他對這幾個公司長期跟蹤,然后長期反復帶著學生給他們做項目,能夠挖掘的深度已經很深了。所以這種模式下,你如果還要求教授按照美國式的研究方法發(fā)那種文章肯定很難的。

  應該說,這種模式中國現(xiàn)在還沒有商學院能夠做到。因此,第三階段有可能往這個方向跨出幾步,但難度很大。因為這要求把整個模式加以改變,而且這個心態(tài)也要改變,要把原來以研究為主導的框架打破。中國的商學院絕大部分剛剛把自己的思路轉過來,轉成那種以美國式研究為根基的模式,如果突然又要他們馬上轉成那種更靈活、更難以把握的歐洲模式,大多數(shù)商學院是很難做到的。這就要看誰能夠有這樣的勇氣,走出這一步,因為這意味著要拋棄很多原有的東西。即便是在長江商學院,對此也還沒有形成一個共識,沒有真正去討論這樣一個戰(zhàn)略性的問題。

  讓MBA教育從“洋”變“土”

  另外一種可能性,就是在第二階段的基礎上再延伸。

  比如:可能將中國式的內容提高到一個壓倒性的地位?,F(xiàn)在只是中西方的一個結合:框架是西方的,內容有一些是中式的。到第三階段,可能逐漸會出現(xiàn)一些從理論到案例都是主打中國式的東西。比如說:中國企業(yè)的國際化、中國式的公司治理、中國式的商業(yè)創(chuàng)新等等。如果說一個商學院能夠在這方面積累一定內容的話,就可以變成它在世界范圍內一個主打的內容。這其實是我們長江商學院目前在做的一個事情,我們的目標是成為世界范圍內中國商業(yè)知識的領導者。就MBA領域來說,2009年開始,我們專門推出了中國模塊,這個模塊是兩周時間所有的課都是主打中國的內容,總共大概有10門課左右。

  這個模塊推出之后,大家的反響很不錯。因為把中國的東西集中在一起,大家耳目一新,而且放在一起后產生一種規(guī)模效應,原來可能分散在各個不同的課里面。當然,一個MBA項目全部做成以中國內容為主,現(xiàn)在也做不到,只是說從原來的90%都是講國外案例、講國外理論,現(xiàn)在慢慢變成案例可能四六開。理論仍主要是國外的,但我們想通過中國模塊能夠慢慢建立一些中國式的理論出來。如果開始能有20%是中國式的理論,這已經很了不起了,然后慢慢地往前走。總之,增加本土元素,培養(yǎng)出來的學員可能會更適合本土企業(yè)的管理需要。管理

  (本文作者系長江商學院副院長,文章內容根據(jù)采訪整理,未經作者審閱)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