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股東忙倒倉 協議轉讓上演“末日狂奔”

2018/01/03 09:18      閆坤 王建鑫

新三板交易制度改革方案發(fā)出已經接近兩周了,新的集合競價交易很快“走馬上任”。

不過論壇君卻發(fā)現,即將告別歷史舞臺的盤中協議轉讓,近期交易額卻迅速井噴。而在交易額大增的背后,“垂死掙扎”的協議轉讓舞臺上,還有其他的故事在上演。

協議轉讓交易井噴

先看一組數字,來感受一下新三板協議轉讓最近的交易熱情:

2017年12月28日成交20.2億元;

2017年12月27日成交17.7億元;

2017年12月26日成交16.1億元……

從新三板交易制度改革方案發(fā)出至2017年最后一個交易日,一共六個交易日,新三板協議轉讓日均成交額達到14.2億元。

這是什么概念?2017年一整年新三板“做市+協議”一起算,日均成交額也才9.3億。

1

從上圖可以看出,在改革方案發(fā)出前,2017年1月-12月,協議轉讓日均成交金額均在4-8億元之間;方案發(fā)出后協議轉讓股票日均成交額迅速攀升至14.2億元。

類似的情況也體現在成交公司數量上。改革方案提出后,日均成交公司數迅速增加。與此同時,日常只有幾家,或者十幾家成交額過千萬元的新三板市場,這幾天動輒三十多家過千萬元。

相當一部分掛牌以來從未有過交易,或者交易非常小的協議轉讓股票,近期交易額突然躍升至數百萬,乃至上千萬元。

如威保特(870043),自2016年12月掛牌以來,一直沒有任何交易。

12月27日,威保特實控人陶晉、劉陽以4.2元/股的價格合計轉讓394萬股,成交金額達1655萬元,交易對象是公司旗下的兩個員工持股平臺。

從交易方式來看,協議轉讓交易額猛增,而從新三板公司所屬層級來看,基礎層公司則是交易額徒增的主要貢獻者:

2

為什么呢?有業(yè)內人士分析,引入集合競價后,非做市的新三板基礎層每個交易日只剩下一次交易機會,甚至某些達不到10萬股或者100萬元集合競價“交易門檻”的小盤股,交易會更加慘淡,是改革在倒逼交易提前。

但是論壇君發(fā)現,除了上述對基礎層流動性的擔憂之外,新三板協議股交易“井噴”背后還有其他秘密。

這一波操作是為避稅?

“從12月22日晚新三板交易制度改革開始后,身邊的很多朋友就開始找資金。”深圳某私募人士對論壇君表示,“在1月15日交易制度正式實施前,預計新三板倒倉資金需求明顯。”

該私募人士介紹,由于很多新三板大股東、投資機構手上持有的是原始股,原始股溢價賣需要繳稅,個人所得稅20%,企業(yè)所得稅25%。

因此,為了避稅,“股東將個人名下的股份,以平價或者略高一些的價格,通過二級市場轉到自己控制的賬戶上。”上述私募人士對論壇君稱,根據現行政策,這樣倒倉之后,沒有盈利或者盈利很低,繳稅就很少,以后再交易也不需要繳那20%了,“這個需求很大,很多人在找我們找資金”。

他遇到的一個案例就是大股東需要“倒倉”進二股東的賬戶,資金需求大約在2000萬元左右,但是大股東并沒有太多現金,因此在到處找錢。

和個人股東差不多,投資機構也有這種需求。企業(yè)定增進入新三板公司,轉手出來盈利要繳25%的企業(yè)所得稅,“這個情況下,也有這種倒倉需求”。

“我判斷這半個月,很多過橋資金會做這方面的業(yè)務。”

之所以倒倉需求近期大規(guī)模出現,“是因為集合競價交易推出后,定價的權力就不再掌握在個人手上了。”先驅資本董事長彭和平在接受論壇君采訪時表示,上述私募人士發(fā)現的問題,他們最近也有感受。

“在1月15日之前,預計協議交易出現大幅成交的情況還會有不少,直到集合競價推出,會有一段平靜期。”彭和平認為,“到了2017年年報發(fā)布,新的創(chuàng)新層公司出來,預計會再有一波高潮。”

價格可操縱、波動范圍大、定價有失公允,以及時常發(fā)生的“烏龍指”等問題,是協議轉讓被廣泛詬病的主要原因。

2014年5月,剛在新三板掛牌的九鼎,單日內成交價從最高850元/股,曾猛降至1元/股引起市場廣泛關注,更不用說還有時不時鬧出的0.01元股之類的了。

另據南山投資創(chuàng)始人周運南分析,協議交易迅速增加,還有其他原因:

盤中將有很多因為總股數不足夠10萬股、總金額也不足100萬元,導致無法滿足15日后的盤后協議轉讓要求的交易,會提前通過“手拉手”完成;

為了滿足未來創(chuàng)新層50個合格投資者的要求,很多正處協議轉讓的創(chuàng)新層或者準創(chuàng)新層公司將會利用這個有限的時間進行股東的增加和股權的分散交易等。

 

聲明:本文來自  新三板論壇  作者:閆坤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