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新故事

2010-08-06 17:01:02      挖貝網

  本刊編輯部

  在剛結束的香港書展上有人問韓寒:“和你同時出現的人中很多都移民了,你會離開中國嗎?”

  韓寒答:“我不會??赡苓@個答案很多人不大愿意聽到,如果我說‘我會’就好了。我還真是不會,因為我喜歡的人都在中國……事實上無論如何,中國始終是我的故土?!?/p>

  如今我們的身邊或多或少都能發(fā)現幾個正在籌備或者已經移民的朋友、同事或者親戚,大家茶余飯后討論的話題里也對此多有提及,你的銀行理財經理也會告訴你,他的那些大款客戶圈子很多在討論著移民的利弊,而一些80后的二代企業(yè)家們早已懷揣外國護照。

  早在19世紀末,美國學者埃內斯特•喬治•萊文斯坦(E.G.Ravestein)就指出:“舉凡峻法酷律、苛捐雜稅、惡劣的氣候、糟糕的社會以及強制行為的存在(如奴隸的買賣和販運)等,都曾造成而且仍在引發(fā)人們背井離鄉(xiāng)。不過,這些移民在規(guī)模上遠比不上求富裕的本能所釀成的移民大潮?!?938年,學者赫伯爾(R.Herberle)指出,遷移是一系列力量引起的,這些力量包括促使一個人離開一個地方的“推力”和吸引他到另一個地方的“拉力”。于是學者們逐漸在萊文斯坦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著名的推拉理論。他們認為,“推”和“拉”的雙重因素決定了國際移民的存在和發(fā)展。

  而新古典主義經濟理論則得出結論:國家之間工資上的差距是產生移民的根源,該差距實則反映了兩國間的收入和福利差距。該理論認為,移民行動是有理智的主體選擇的結果,是一種個人自發(fā)、自愿的行為。個人經過對所處之境和所期之境的比較,對成本效益的估算,權衡了種種選擇,自然要前往回報最多的地方。因此,國際移民取決于當事人對付出與回報的估算,當移民后的預期收入明顯高于為移民而付出的代價時,移民行動就會發(fā)生。而事實也證明,成為移民的往往是那些面臨經濟與社會變故的社會中層人士,而極少是不掌握任何移民資源的最貧困的人。

  無論如何,如今中國的海外移民不再是因為政治事變、自然災荒、戰(zhàn)爭沖突、經濟建設等等所引發(fā)的人口大規(guī)模遷徙,而是落實到了具體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改革開放后,中國大陸經歷了3次移民潮,從80年代始,留學生們和有海外背景的人帶著一點可憐的美金投親靠友,開始了淘金掙錢的生活;90年代后,一批學有所長的專業(yè)人員依靠技術移民的方式,在異國他鄉(xiāng)拓展一片屬于自己的事業(yè)天空;而進入新世紀,富裕起來的中國人輕而易舉地以投資移民的方式成為海外華人,他們大多不再像前輩那樣為了基本的生存艱難打拼,而更多的是為了孩子的教育和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往來中西。

  “除了衰老以外,誰也不知道誰的遭遇?!痹趪獾慕诸^我們總能與自己的同胞不期而遇,這里面有小留學生、個體老板、體力勞動者、白領、政客、占政府便宜的新移民、非法滯留者。我們試圖通過和他們的交流,來分享他們的生活現狀,探究他們的價值觀,分擔他們生活中的歡喜哀愁。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