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2015過去了將近一個月,2014給投資界帶來的驚喜與震撼仍歷歷在目。在這一年里,八名出身淘寶網的平民替馬云敲響納斯達克的鐘聲,這些人中有店主、模特、客服、快遞,跨度幾乎囊括電商各個服務領域。
中國互聯(lián)網的飛速發(fā)展也引領越來越多的互聯(lián)網企業(yè)走向國際舞臺。在這一年里,除了阿里,我們還見證了聚美、京東、迅雷一大批企業(yè)走向IPO之路。
這些成就的背后是大量投資者資金的推動,最終豐收的果實也讓投資者們嘗到市場的甜美。在此2015才剛到來之際,不妨再次回首這些給2014投資界帶來難忘回憶的投資案例。
聚美優(yōu)品——性價比最高投資
2014年5月16日,女性類垂直電商——聚美優(yōu)品登陸納斯達克。
這時,距離陳歐創(chuàng)辦聚美整整過去三年。三年磨一劍,聚美優(yōu)品的上市印證了一句老話——“幾家歡樂幾家愁”。平均285倍的高回報率不僅讓其登上2014最值得投資的企業(yè)榜單,也讓錯失機會的投資者們扼腕嘆息。
聚美原名團美網,屬于北京創(chuàng)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旗下電商。在陳歐創(chuàng)業(yè)之初,徐小平對其天使投資了18萬美元,之后陸續(xù)有追投金額。在2011年,聚美完成A輪融資,紅杉資本中國創(chuàng)業(yè)基金、險峰華興創(chuàng)業(yè)投資和北京真格天使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皆為出資方。
2012年,銀泰資本對聚美優(yōu)品進行了投資。2014年上市之前,聚美又獲泛大西洋資本集團投資的1.5億美元。
除了徐小平之外,早期投資的紅杉中國、險峰華興皆有合伙人兼任聚美優(yōu)品董事。從天使到早期投資,這三家投資機構從一而終,可以說是笑到了最后。
截至理財周報記者截稿時,聚美股本總市值為18.65億元,根據格上理財數(shù)據顯示,以徐小平最初投資18萬美元,占股8.8%來計算,真格投資回報達到1023倍,收益達到上億元。而紅杉和險峰華興也分別有88倍和316倍的收益。
如此高收益的回報使得投資人不舍撤手。盡管聚美已經上市,三家機構依然與其有莫大關系。去年十月,陳歐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徐小平并未退出。而根據企業(yè)信用信息系統(tǒng)查詢結果,紅杉中國董事計越、險峰華興合伙人陳科屹仍然擔任創(chuàng)銳文化董事。
阿里巴巴——可退出金額最高
2014年最受期待的莫過于阿里巴巴的上市計劃。整個IPO由六大投行負責承銷,上市后市值一路飆升。根據萬得數(shù)據顯示,截至記者截稿時,阿里巴巴市值已經達到2475億美元。
如此強勁的表現(xiàn)帶動了在IPO之前的投資機構。目前,阿里項目中共有11家投資機構可以通過IPO退出,其中,包括云鋒基金、淡馬錫、李嘉誠基金會和軟銀中國等??偼顺鼋痤~逼近200億美元。
幾家機構投資皆破億美元級別,中投投資金額10億美元,為最高投資額。但從賬面回報來看,軟銀中國雖然投資不高,賬面回報倍數(shù)卻是最大。
一名華南區(qū)市場人士表示:“阿里的退出金額雖為最高,但是手握阿里投資不僅帶來利潤增值,還能提升業(yè)界知名度。如此考慮,雖然退出金額高,實際退出機構應該還是比較少。”
同樣,雖然這邊投資機構在為持有阿里投資而興高采烈。高盛卻因為過早放棄阿里而損失不少。
在1999年資上百美元投資阿里后,高盛在2004年以2200萬美元,相當于買入價格7倍售出手中阿里股份。對比軟銀上百倍的回報率來說,高盛從中獲利甚微。而這一次錯失,也使得軟銀成為阿里上市中最大贏家,高盛則只作為承銷商分得承銷部分傭金。
現(xiàn)如今IPO不是唯一退出方式,越來越多機構選擇并購、定增方式退出。并且有了高盛的前車之鑒,這一眾阿里投資者雖然能從退出中獲利不少,也未必會魯莽行動,或許等待才能迎來最好機遇。
屈臣氏VS中石化:單筆最大與總額最多
根據格上理財數(shù)據,2014年投資金額最高的單筆投資是淡馬錫對屈臣氏集團的股權收購。
4月份,淡馬錫出資440億港元(約合人民幣350億元)收購李嘉誠和記黃埔旗下零售巨頭屈臣氏24.9%股權。
屈臣氏的業(yè)務包括百佳超市、屈臣氏和Superdrug,以及個人護理用品店Kruidvat。
在2013年10月,和記黃埔就宣布對零售業(yè)務進行戰(zhàn)略審查,旨在使公司的一部分資產能在香港以及其他金融中心上市。而淡馬錫此舉收購使屈臣氏的市值達到了1440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152億元)被視為為屈臣氏上市鋪路。李嘉誠也曾在業(yè)績會上表示,對屈臣氏香港上市的期盼。淡馬錫也有望從此單最大投資中獲利。
相較之下,中石化銷售投資總額雖為最多,卻并非一家之舉。
中石化銷售實為中石化集團旗下銷售公司。集團有意將其分拆上市,故為其引入上億元投資。去年9月,嘉實資本、中金前海發(fā)展、中金佳成等7家投資機構共同出資361億元購得中石化銷售將近30%股權。其中嘉實資本與中金前海發(fā)展出資最多,分別為100億元。
這期投資短短三個月便完成,有業(yè)內人士猜測,如此高效的投資背后或許是急迫的想要上市。然而,中石化集團新聞發(fā)言人呂大鵬在最近接受的采訪中表示,中石化目前沒有可提供的消息。同時他也坦言,中石化加油站及便利店所屬的銷售公司經歷重組后在去年年底剛剛獲批,目前還未建立董事會,談投資和募股言之過早。
迅雷——最曲折的上市
2011年IPO折戟之后,迅雷卷土重來。經歷上一次融資失利,估值下調之后,克服版權問題的迅雷終于在2014年6月24日成功在美國上市。
這條路可謂困難重重。一次次申請IPO,一次次錯失最佳時機,一再推遲的IPO挫敗了鄒勝龍的信心。
“之前的失敗主要有兩點原因:第一,過于追究細節(jié),導致錯過了窗口期,原本可以在2011年4月份成功IPO,卻錯失了最重要的機會。第二,身陷在各種丑聞當中,影響市值。2011年的中概股財務丑聞和VIE誠信危機導致IPO融資大幅縮水。鄒勝龍認為6億美元估值過低,不愿意流血上市。”上述市場人士說道。
然而,經歷了這一沉痛打擊之后,鄒勝龍做出了一系列調整:在業(yè)務范疇做出整頓,將迅雷從“數(shù)字媒體內容消費互聯(lián)網平臺”變成“云加速平臺”,而產品線也一直進行著密集調整,閹割了一系列產品,最終回歸到“云”上。
在投資期上也把握投資機會,不再拘泥于較低市值。2014年4月,獲小米投資后,迅雷再度沖擊美國市場獲得成功。
然而,在經歷了這一連串的打擊之后,最早投資迅雷的晨興、IDG早已對迅雷喪失信心,沒有跟投之后IPO。沒能預想到其中的曲折,這兩家知名VC、PE都在這個本來穩(wěn)操勝券的項目上遭遇了滑鐵盧。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