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并不知道,眼前這個在中國慈善界掀起風云、自己由衷稱贊“她是最棒的”主持人,二十年前,如何起航自己生命中那艘駛向自由、希望、陽光的“愛”的熱氣球。
在經(jīng)歷了種種人生的旖旎及磨蝕之后,她終于用一種理性的方式,將慈善由“一時興起的善心”變?yōu)殚L期的、可持續(xù)的自覺行為。
如今,駕駛著這艘載滿自由、希望、陽光的“愛”的熱氣球,她巡游于中國慈善和公益的“熱帶雨林”,無比優(yōu)雅、淡定。
策劃 | 本刊編輯部 統(tǒng)籌 | 朱敏 采訪 | 吳金豪 朱敏 執(zhí)筆
這個在中國慈善界掀起風云、巴菲特由衷稱贊“她是最棒的”主持人,會是如何起航自己生命中那艘駛向自由、希望、陽光的“愛”的熱氣球?
主文:如果·愛
巴菲特呡了一口咖啡,覺得有點苦,才想起忘了放糖。5分鐘前,他在會場認真聽完了希拉里的致辭,剛出來透透氣。誰知身邊不斷有人簇擁過來,與之攀談。
這是美國華盛頓卡內(nèi)基美隆大禮堂,財富雜志主辦的2010最具影響力女性峰會的茶歇時間。身邊的“巴迷”“巴粉”,并不是那些向老巴取經(jīng)的資本市場投資者,而是一個個光彩照人、自信十足的女性領袖。
要論受到這些女性領袖青睞的程度,就連出席峰會的奧巴馬總統(tǒng)也不得不承認,自己不如巴菲特;而希拉里在致辭當中,上來就是“女士們,巴菲特”,而非常規(guī)的“女士們,先生們”。
巴菲特80歲了,這個西部大叔模樣的小老頭,依然是那樣的精神矍鑠。面對女性領袖們的熱情,他一邊不慌不忙地跟她們友好地打著招呼,一邊跟離自己最近的幾個人開心地聊了起來。盡管身邊不少人他還叫不上名字,但這不妨礙他談她們感興趣的話題。
這時,有位身著一襲白色套裝的東方麗人,微笑著向他招手致意。巴菲特微微一頓,扶了扶眼鏡,高興地點頭回應。
他當然認出她來了,只不過沒想到這么快又能見面。一周前,他遠赴北京,同比爾·蓋茨一道,與中國富人們吃了一頓以慈善為主題的晚宴,就是受她和蓋茨基金會的邀請。就是這場在中國刮起了一陣慈善旋風的“巴比晚宴”,同時也由她擔任的主持人,其真誠親切又不乏內(nèi)涵、輕松愉悅又令人回味的主持風格,給在座的中外名流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正是通過這次中國之行,巴菲特得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慈善。
“楊瀾,”巴菲特放下咖啡杯,指著她,向身旁的人介紹這位來自中國的嘉賓,“在我參加的慈善活動中,她是最棒的。”
巴菲特并不知道,眼前這個在中國慈善界掀起風云、自己由衷稱贊“她是最棒的”主持人,二十年前,如何起航自己生命中那艘駛向自由、希望、陽光的“愛”的熱氣球。
01 自由·愛
親身擁抱世界、奔向自由的機會就要來了,誰能不動心呢??释黄频臈顬懀x擇了激流勇退。多少年以后,“愛”成為她的一項事業(yè)追求,慈善成為她的一種生活方式
1990年,一檔名為“正大綜藝”的央視節(jié)目在全國范圍內(nèi)尋找主持人。一個長相并不惹眼的長發(fā)女孩進入了面試。主考官告訴女孩,節(jié)目希望找一個新面孔,最好是純情一點的。女孩卻直言不諱地跟主考官說:“電視臺為什么一找主持人,就要純情型的?我們?nèi)鄙俚氖歉删毜穆殬I(yè)女性形象?!?/p>
一旁的老師和同學,都替眼前這個自作主張的女孩捏了把汗。主考官卻笑了笑,再次看了看了手里面試人的有關資料:楊瀾,北京外國語學院大四學生……
后面的故事,也許大家都知道:又經(jīng)過了一輪輪的篩選、復試,一波三折之后,她最終在一千多人里勝出,成為受人艷羨的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先后與姜昆和趙忠祥搭檔?!霸谀嵌螘r間里,磨礪出的我的一切,都是日后我拼搏的資本?!被貞涀约涸谘胍曋鞒值慕?jīng)歷時,楊瀾說道。
實際上,“丑小鴨”到“白天鵝”的蛻變,同樣發(fā)生在她的身上。正式登臺主持節(jié)目前,楊瀾也曾受過外貌歧視,以至于第六次試鏡時,還處于“被考慮的范圍之列”。當時她又氣又惱,回到家里對著鏡子不停地照,突然覺得自己長得真的很丑。媽媽見女兒沮喪,前來安慰,說她只是眼睛長得小了點,其他一切都好,“眼睛小就小點,又不是牛的眼睛,要那么大干嘛?”于是在最后關頭,楊瀾向節(jié)目組導演說:“我不是很漂亮,但我很有氣質。”
今天誰也不能否認,作為職業(yè)女性的典范,楊瀾的知性魅力獨一無二。她的氣質,決然有別于活潑、熱辣、嫵媚,而是溫婉、優(yōu)雅、大方等關鍵詞;她與通常的外強中干、色厲內(nèi)荏的“女強人”并不搭調,而是個實實在在稱得上內(nèi)外兼修的“強女人”。至今她依然堅信,作為主持人,不一定非得漂亮,而女人的頭腦更重要。
“愛是love,愛是amour,愛是rak,愛是愛心,愛是love,愛是人類最美好的語言,愛是正大無私的奉獻……”伴隨一曲《愛的奉獻》的動人旋律,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楊瀾以清純自然的主持風格,在大江南北迅速走紅,成為人們一項不可磨滅的記憶。而多少年以后,“愛”成為楊瀾的一項事業(yè)追求,慈善成為她的一種生活方式。
1993年底,泰國正大集團總裁、華裔企業(yè)家謝國民來到大陸,和楊瀾一塊吃飯。一個是《正大綜藝》贊助方的老總,一個是這檔央視最火的綜藝欄目的主持人。
“楊瀾,你有沒有想過去國外深造呀?我覺得你很有潛力?!敝x國民問道。
“我要留學去了,節(jié)目豈不是沒有主持人了?”楊瀾開玩笑地說。
“我認為節(jié)目沒有人重要。”謝國民很認真地回答她,“只要你考取一個好的名牌大學,我就贊助你,給你學費?!?/p>
“你對我有什么要求,要什么回報,是不是需要我畢業(yè)以后為你工作?”
“不需要。我?guī)椭^許多年輕人去國外留學,我覺得你是一個人才,應該給你這樣的機會……”
盡管《正大綜藝》節(jié)目向國人打開的是一扇解讀世界的窗口,那句“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人們也耳熟能詳,但對年輕人而言,親身擁抱世界、奔向自由的機會就要來了,誰能不動心呢??释黄频臈顬懀x擇了激流勇退。
第二年,她一紙辭呈離開央視,遠赴大洋彼岸,攻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及公共事務學院的碩士學位。留學的業(yè)余時間里,楊瀾與上海東方電視臺聯(lián)合制作了《楊瀾視線》,通過這個關于美國政治、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的專題節(jié)目,楊瀾第一次以獨立的眼光看世界。
在紐約,楊瀾最大的收獲是愛情,她遇到了自己的先生吳征(微博)。作為事業(yè)和生活上的伙伴,在為楊瀾拓展人際關系網(wǎng)絡和事業(yè)空間方面,吳征可謂居功至偉。他總是鼓勵妻子嘗試新的東西:“寧可在嘗試中失敗,也不能在保守中成功。”
02 希望·愛
“公益慈善事業(yè)需要愛,但我不認為愛天生就有,愛不僅是一種意愿,更是一種能力。公益慈善組織自身要有‘造血’的功能,而非僅僅依靠外界的‘輸血’”
至今,楊瀾依然感激資助自己出國留學的謝國明,正是他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讓她擁有了一段精彩的飛行。在內(nèi)心深處,這也是她第一次真正體會到慈善的力量。后來,楊瀾和先生吳征在美國大學連續(xù)3年設立了一份獎學金,專門幫助大陸出去的大學生,負責一名學生的生活費和學費。“我通過這種方式,也算是回報謝先生?!?/p>
按照她自己的說法,留學美國期間,自己已開始零星地參與一點公益慈善的事。接受《中國慈善家》的最新專訪時,楊瀾特別提起:“我在美國上研究生院的時候呢,有時候給一點小錢給一些慈善機構,比如說救助非洲的兒童啊,等等的,我就會經(jīng)常受到他們的回饋,‘我們在非洲的哪個國家、哪個村莊又建立了一個小學啊’,有照片,有圖片啊,就讓你覺得自己的捐助是產(chǎn)生了效果的,就是這種回饋特別及時?!?/p>
真正被當作楊瀾在國內(nèi)接觸公益慈善事業(yè)的時間,則是1997年。這一年,回國后的楊瀾加盟了剛剛成立的鳳凰衛(wèi)視中文臺。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希望工程”的工作人員請她做一部片子的義務主持人。楊瀾在美國留學期間就已經(jīng)聽說了國內(nèi)的“希望工程”,那個大眼睛的小女孩,給她留有深刻的印象,加上留學歸國的楊瀾很想重新融入社會,她同意了與“希望工程”的合作,主持一部“中華成語故事”系列片。
盡管工作比較簡單,但這次的合作讓楊瀾看到了做慈善事業(yè)的艱辛,從籌建資金、制作節(jié)目、發(fā)行,到聯(lián)系各種機構和人,大量的工作都由該項目的幾個人去完成。不久以后,楊瀾的《憑海臨風》發(fā)行了,她毫不猶豫地將第一筆稿費30萬元捐給了“希望工程”。從此,楊瀾與公益結下了不解之緣,擁有了優(yōu)美的慈善起點。
為讓更多的人了解“希望工程”,楊瀾跑到大別山等地去采訪,做了一組介紹“希望工程”的電視專題片,并邀請聯(lián)合國的有關官員來中國考察“希望工程”。這次行動讓楊瀾再一次體會到做一項慈善活動的艱難,工作人員不但要跑到偏遠的山區(qū)或農(nóng)村踩點找位置,還要與當?shù)乜h政府、村委會等層層機構協(xié)商,最后,慈善組織的生存還是一個要面對的難題。
“讓我吃驚的是,希望工程的生存居然是依靠銀行利息!他們把在銀行周轉資金的利息用來做行政費用,太艱難了。”楊瀾因此開始關注慈善組織的生存之道。如今她已對“公益慈善”形成了自己的見解:“公益慈善事業(yè)需要愛,但我不認為愛天生就有,愛不僅是一種意愿,更是一種能力。公益慈善組織自身要有‘造血’的功能,而非僅僅依靠外界的‘輸血’?!?/p>
“觸慈”之后,只要在報紙上看到別人遇到難處后,楊瀾和先生吳征就會伸出援助之手。他們曾看到這樣一則報道:上海有一家人,丈夫去世后妻子又下崗了,孩子因此交不起學費。吳征隨后打電話給報社記者要地址,又到這家人家里給了一些錢。過了一段時間,吳征建議楊瀾陪他一起去看望他幫助的那對母子,女主人非常感激他們,她給楊瀾的孩子織了一件毛衣和一件毛褲,楊瀾讓兩個孩子都穿過這身衣裳,覺得心里很暖,很溫馨。
有個江蘇女孩患重病生命垂危,付不起幾萬元的醫(yī)藥費,得知后,夫婦倆幫女孩付了醫(yī)藥費。后來朱軍邀請楊瀾去做《藝術人生》,節(jié)目中他們請來了楊瀾幫助過的這個女孩,她已經(jīng)完全站起來了。楊瀾感動不已,“我慢慢嘗到了做慈善的甜頭?!?/p>
她還做過很多公益活動的形象大使。其中,曾兩次作為申奧大使代表中國申請奧運會的主辦權。后一次是2001年,她為申奧演講做了充分的準備,特別是自己的陳述詞。為了這四分鐘的演講,楊瀾翻閱大量國外知名人士的演講稿,并和一個澳大利亞專家一起研究了語言上的問題。對當天的穿著,她也費了一番心思,“我們有個設計師為代表團設計了一套服裝,我也出了點主意,我希望是西式外套,里邊是一件改良的短款旗袍。不過顏色和款式都是設計師定的。一頭短發(fā)很清爽,很端莊?!睏顬懟貞浀馈?/p>
03 陽光·愛
從最初感動了就捐錢,到設立“陽光文化基金會”,呼吁制度化建設,她用一種理性的方式將慈善由“一時興起的善心”變?yōu)殚L期的、可持續(xù)的自覺行為
在慈善之路上,楊瀾越走越遠。2003年,她擔任董事局主席的“陽光文化”向教育和文化事業(yè)投入人民幣3830萬元,從而在2004年“中國內(nèi)地慈善家排行榜”中名列第六。
2005年,好友藝術家陳逸飛猝然離世,由于對財產(chǎn)未能留下一份明確的遺囑,引起家屬之間的爭執(zhí)?!爸袊蠖鄶?shù)第一代富裕起來的人都還沒有考慮到怎樣理性地處理財產(chǎn)的問題?!睏顬懻f,“財富永遠都是社會的,不是一定要我們的子子孫孫去消耗,而且這樣的傳遞之后財富不一定就是造福,也有造孽的?!彼驼煞驔Q定,既然是遲早要做的事情,還不如當下就做。
當年7月,楊瀾與丈夫吳征宣布將陽光媒體投資集團權益的51%無償捐獻給社會,成立“陽光文化基金會”。2006年4月,“陽光文化基金會”通過香港特區(qū)政府審批,獲得公益機構的資質?;饡謩e在北京和上海設有辦事機構,關注點集中在改善教育和扶貧幫困兩個領域。
從最初感動了就捐錢,幫助零星的貧困者,到辭去陽光媒體投資集團董事會主席等職務,轉而設立“陽光文化基金會”,對楊瀾而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她在國際傳媒界的朋友中很多人都設有自己的基金會,從事某些比較專業(yè)和長期的慈善捐助,甚至有些人的家族基金會已有兩三代的傳統(tǒng)了。這無疑也給了她很大啟發(fā)。
在經(jīng)歷了種種人生的旖旎及磨蝕之后,今天的楊瀾,已經(jīng)用一種理性的方式將慈善由“一時興起的善心”變?yōu)殚L期的、可持續(xù)的自覺行為。對于中國的慈善現(xiàn)狀,楊瀾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在她看來,中國的慈善事業(yè)需要的是一套科學的管理機制和運行模式。
2003年,楊瀾當選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開始對慈善事業(yè)提出大量制度層面上的建議。她交出的第一個提案是《完善中國民間非營利性機構的生長環(huán)境》。楊瀾曾多次在兩會上提交“慈善立法”和“慈善日建立”的提案,后來組建的“陽光文化基金會”的目的也是要把愛心和感情沖動變成一種更加理性的選擇。
她雖然洞察了中國慈善事業(yè)的種種漏洞,但依然愿意用慈善的方式,讓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能及時得到幫助。
在政協(xié)提案中,楊瀾建議政府應該鼓勵民間非營利性機構的成立,“在法律程度上給予便利,這是財富重新分配,建立和諧社會的方式”。同時她認為慈善機構不是一個政府衙門,應該懂得商業(yè)運行的基本規(guī)則。在楊瀾的計劃中,不但要將慈善持之以恒,還要針對中國目前慈善事業(yè)的現(xiàn)狀,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那些不科學的動作方式和模式。
楊瀾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現(xiàn)在,只要做了和慈善事業(yè)有關的工作,她就會回家詳細向孩子們“匯報”,告訴他們慈善的意義。每次孩子們也會為母親做的事情而驕傲。
而這種母親身份,反過來也影響了她對慈善項目的選擇。2007年9月6日,陽光文化基金正式啟動藝術教育公益項目“陽光下成長——與芭蕾共舞”。這是一次把芭蕾藝術嫁接到慈善事業(yè)上的嘗試。陽光文化基金會出資35萬元人民幣,在北京多所工讀學校中選取了北京勁松六中、海淀寄讀學校為資助對象,由中央芭蕾舞團的專業(yè)老師從中選出70名學生參加為時半年的芭蕾舞課程專業(yè)培訓。楊瀾以一個母親的視角解釋到:“當一個孩子有審美意識,對他一生懂得自尊、友愛與團結都有幫助?!?/p>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兩天后,楊瀾個人出資30萬元,啟動開展“關愛孤兒行動”,與全國婦聯(lián)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一起設立“汶川大地震孤兒救助專項基金”,以協(xié)助相關部門安排災區(qū)孤兒現(xiàn)階段的基本生活、災后的心理輔導和長期撫養(yǎng)教育?!斑@些孩子們已經(jīng)失去了母親,但是不能失去母愛?!睏顬懞粲?,“我特別希望這個行動得到更多女性朋友的參與,給失去母親的孩子們送去母愛?!?/p>
在慈善和公益領域,楊瀾發(fā)現(xiàn),從業(yè)女性比例非常高。她的確不是孤身奮戰(zhàn)。從地球村發(fā)起人廖曉義,綠家園創(chuàng)建者汪永晨,再到北京農(nóng)家女文化發(fā)展中心的謝麗華,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女性精英進入慈善領域?!拔也恢肋@在社會學上怎么解釋??赡苣行栽谏虡I(yè)社會追求成功的壓力比較大,而女性會偏重于對自己愿望的追求,更有精力做讓自己開心的事?!?/p>
與楊瀾對話,不啻是一次優(yōu)雅的思想之旅。從她和善、得體甚至不乏風趣的現(xiàn)場表現(xiàn),到思維縝密的侃侃而談,不難看出:這既是位滿懷熱忱的行動者,更是位勤勉智睿的思考者。2010年,她參與發(fā)起并主持的“巴比晚宴”,更是引發(fā)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和理性思考,民政部慈善司前司長、北師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稱之為“汶川地震后中國慈善發(fā)展又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04 尾聲
“這也正是乘坐熱氣球的魅力所在:有控制的可能性,又保留了不確定性,所以比任何精確設定的飛行,都來得刺激”
曾經(jīng)有一次乘熱氣球,讓楊瀾感嘆,人生飄忽于定與不定之間。“熱氣球的操作員能做的,只是調整氣球的高度以捕捉不同的風向,而氣球的具體航線和落點,就只能聽天由命了。這也正是乘坐熱氣球的魅力所在:有控制的可能性,又保留了不確定性,所以比任何精確設定的飛行,都來得刺激?!?“熱氣球”理論——楊瀾的人生觀)
今天,她以一個非常生動的比喻,來闡述慈善體制建設的重要性。她認為,中國的慈善和公益就像是一座“熱帶雨林”,需要非常豐富的物種。但現(xiàn)在物種還相對比較單一,整體的環(huán)境也不是特別地富有養(yǎng)分,包括從法律的機制到監(jiān)督的機制,到各個機構自身的籌款能力、執(zhí)行能力包括宣傳和鼓動的能力都參差不齊。“從我個人或者我們一個基金會很薄弱的力量來說,我們必須集中力量來做一兩件事?!睏顬懻f道。(“熱帶雨林”理論——楊瀾的慈善觀)
駕駛著一艘載滿自由、希望、陽光的“愛”的熱氣球,她巡游于中國慈善和公益的“熱帶雨林”,無比優(yōu)雅、淡定。
像一個熱帶雨林,必須有喬木、灌木、藤條、花、草、最重要的是要有土壤、雨水、空氣,所以現(xiàn)在我們的慈善制度還是處在比較初級的階段,如果制度建立的更加完善,花會更香、樹會更綠
自述:這是一片慈善的“熱帶雨林”
自述 | 楊瀾 整理 | 司坤
慈善雨林的生態(tài)觀
中國慈善公益事業(yè)發(fā)展到今天,已進入一個多元化、快速發(fā)展的格局。除了要有政府的法律法規(guī)、社會服務體系外,熟悉本地情況、運作快速高效、源于社區(qū)服務社區(qū)的慈善公益組織,以及支持和影響這些組織的慈善公益環(huán)境顯得格外重要。
80年代的法國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與美國長期以來提倡的小政府大社會不同的是,法國的民眾和政治體制還是期待著比較強勢的政府,當密特朗當上總統(tǒng)以后,宣布法國需要創(chuàng)建非常多的非營利的部門。正如密特朗所說,“政府無法向人民提供有效的服務,人民的需求各種各樣,與本地情況高度相關,我們需要非營利部門來幫助我們。而這句話對今天的中國也是適用的?!?/p>
在中國,政府是強勢的,擁有著最多的社會資源,不能否認這樣的一種機制在社會動員方面以及持續(xù)經(jīng)濟的推動方面,包括中長期的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方面都有著非常良好的作用,但是同時我們的公益機構,我們的草根的慈善機構無法取得充分的發(fā)展空間。
中國的慈善公益事業(yè)就像熱帶雨林一樣,有喬木、灌木、藤條、花、草、各種各樣需要幫助的人群,形形色色基于社區(qū)、提供公益服務的組織,同時這些物種的繁榮又受到陽光、土壤和雨水的影響。
目前,中國公益事業(yè)所處的環(huán)境有三大特點:空間大,物種稀缺,個體能力弱。這個熱帶雨林發(fā)展成長的空間,擁有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但有很大的空間是否就意味著有繁茂的熱帶雨林,多樣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并非如此。美國現(xiàn)在有1100多萬個非營利組織,涉及的領域非常復雜,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業(yè)人口達到900萬人,而我國的慈善組織大概是30多萬個,從業(yè)人員2萬人。此外,在公益資源的分配上,多數(shù)公益組織、慈善行為都集中在教育、扶貧、救災等幾個較為熱門的領域。
“熱帶雨林”需多樣化
我國慈善這一熱帶雨林的“物種”還是相對稀缺。不僅稀缺,物種的層次也比較簡單,在一線做實事的組織多些,而做觀察思考與評估,做能力建設、機構支持,倡導與影響的組織相對匱乏。
這種公益組織種類稀缺、物種層次簡單,體現(xiàn)出的脆弱性令人擔憂。即使是這些相對稀缺的物種,也因為種種原因,在組織機構建設、服務于社區(qū)的能力上還有很大的不足,在公信力、工作效率、社會資源動員能力上還有很多可以進一步改善和提升的空間。
公益組織除了自身需要健康成長之外,更需要有土壤、雨水與空氣的問題,比如有政府的制度建設,公眾對慈善公益的認識程度等。只有制度建設逐步完善,加強自身能力建設,才能夠讓更多的慈善力量、更多的愛心煥發(fā)出來,切切實實幫助更多的弱勢群體。
2005年,我們注冊成立了陽光文化基金會,努力用一種理性成熟的方式將慈善變?yōu)殚L期的、可持續(xù)的自覺行為。五年來,陽光文化基金會在公益這樣一個不見天的熱帶雨林,究竟怎么做才能開辟出一條獨特的道路,這也是我經(jīng)常思考的。什么是我們擅長的?我們應該做什么?怎么可以最大程度的用好我們的資源與經(jīng)驗,體現(xiàn)出我們的應責力?
我認為核心在于“陽光慈善”:一是要做慈善公益的支持性環(huán)境建設;另一層含義是要促進慈善公益組織的專業(yè)化與透明化。也就是說,我們要聯(lián)合各方面的力量,成為土壤,成為雨水,成為陽光,讓雨林中有更豐富的物種,生機蓬勃。而且我們希望這些物種,是專業(yè)化、透明化、有效率、有公信力的公益組織,能為弱勢群體提供更優(yōu)質的服務。通過影響有影響力的人,一起來探索慈善公益領域的支持性環(huán)境。用好的機制與環(huán)境,吸引優(yōu)秀的人才,做對社會有益的工作。
看到拋物線的另一頭
去年的9月29號,比爾·蓋茨和陽光文化基金會舉行了一次聚會。這次聚會中國的企業(yè)家和著名的慈善家超過90位。當大家的興奮點還在捐不捐、捐多少的時候,我們應該看到拋物線的另一頭——捐給誰?怎么捐?這是蓋茨先生、巴菲特先生此次中國行給我們帶來的最有價值的思考。
善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可能出于各種目的從事慈善,過多地糾纏動機,我個人認為沒有太大意義。重要的是,慈善不是某一群人、某一個階層的專利,而應該是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一種生活方式??▋?nèi)基曾經(jīng)說過:財富應該回饋給社會。他也說過:在神圣的慈善外衣下漫不經(jīng)心地胡亂揮霍的百萬富翁比一毛不拔的守財奴對社會的危害更大,實際上是他們制造了乞丐。
在中國民間財富積累不過三十年的今天,企業(yè)家可以有多種方式回饋社會,不應以“裸捐”作為道德要求。比這更重要的是:捐給誰?怎么捐?如何取得更好的社會效益,并做到可持續(xù)發(fā)展。為此,我們呼喚中國《慈善法》的早日出臺,呼喚專業(yè)性更高的公益機構及全民參與的社會氛圍。
慈善要趁早
傳統(tǒng)思維通常是在退休或臨終前才會考慮捐獻和做慈善,巴菲特先生與蓋茨先生用實踐告訴我們,何時做慈善都不嫌晚,但越早開始越好。
蓋茨先生說:“當你年富力強、精力充沛的時候,你更容易找到好的團隊,并有精力去打造一個健康運行的機構?!卑头铺叵壬舱f:“希望在有生之年把我的捐贈花掉,因為我們不知道死后別人會如何理解我們的遺囑,能否替我們實現(xiàn)某種社會理想?!?/p>
巴菲特先生說,他每五年修改一次遺囑,每次都與自己的三個孩子充分討論?!白龃壬茟撟屢患胰藞F結得更親密,而不是讓大家產(chǎn)生矛盾,所以我為三個孩子每人設立了一個基金會,給與他們同樣的捐贈,以免他們產(chǎn)生矛盾?!鄙w茨先生補充說:“雖然我的孩子們還小,我也打算這么做。”
對話楊瀾
“不必憤憤不平,也不必急于表白。其實不用太長時間,也許只有幾年,隨著社會公眾的認識程度的提升,時間將會檢驗出一個人是否真心在做事”
“做慈善,我是嘗到甜頭啦”
文 | 吳金豪 朱敏
中國慈善需要職業(yè)經(jīng)理人
《中國慈善家》:你當年留學美國期間,對國外的公益慈善氛圍感受如何?對比中國的慈善狀況,會不會特別驚訝?
楊瀾:海外經(jīng)歷對我很有參考價值。我發(fā)現(xiàn)海外的慈善機構多如牛毛,從資助醫(yī)學研究和科學開發(fā)到研究疾病治療,非常多元。與之相比,國內(nèi)的差距很大。首先是種類的差距太大。中國成規(guī)模的基金會非常少,援救助的對象和慈善項目的種類也少。另外,募款的方式少,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幾種募款方式。第三是跟捐助者的溝通不夠及時。
《中國慈善家》:國內(nèi)慈善機構的反饋很少。
楊瀾:對。國外的回饋特別及時。我在美國上研究生的時候,曾捐款給一個救助非洲兒童的慈善機構,之后就經(jīng)常收到他們的回饋,比如他們在非洲的哪個國家的哪個村莊建立了一個小學等等,還配有照片和圖片,讓你覺得自己的捐助產(chǎn)生了效果。而國內(nèi)通常是捐出去之后就石沉大海了。
《中國慈善家》:在具體的理念、機制方面,有沒有類似感觸?
楊瀾:在國外,做慈善也可以有職業(yè)規(guī)劃和收入,這是我過去沒想到的。以前我覺得做慈善就是義務性的,所以,有些慈善晚會請我做主持,我總是覺得應該無償參與。但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美國有很多終身專職做慈善的人,他們以此養(yǎng)家糊口,并將之當做一個非常自豪的職業(yè)。
我覺得,中國慈善需要職業(yè)經(jīng)理人。比如我們的陽光文化基金也有專業(yè)的基金和慈善項目管理者,我要求他們有商業(yè)社會的成功經(jīng)歷,這樣才有效率,對效果的評估意識才更強。當然也要付給他們一定的工資,雖然不如商業(yè)機構那么高。這些都是我在理念上的觸動。
《中國慈善家》:如果不拿工資的話,這些幫助別人的人可能三年之后,同樣淪為被救助的對象了,因為不可持續(xù)!
楊瀾:對。而且不拿錢的時候,通常就不會對自己所做的事情那么認真負責。這是人性的自然反應。所以,慈善事業(yè)要想可持續(xù)發(fā)展,就應該注重培養(yǎng)職業(yè)經(jīng)理人。
創(chuàng)新地去做事,就一定會有非議
《中國慈善家》:你14年的慈善之路上,是否有過傷心、生氣或者氣餒的時候?
楊瀾:沒有。這14年中,通過做慈善,我認識了很多真誠的朋友。當你懷著一顆誠懇的心做慈善,就會交到很多真心朋友。我跟這些朋友的友誼基礎非常純粹,所以,這種朋友才做得長,不會有利益沖突。
比如做環(huán)保的奚志農(nóng),比如徐永光,比如紅十字會的郭長江、王汝鵬。跟這些人在一起,友誼特別長久,彼此的尊重和欣賞也很長久。
《中國慈善家》:在中國做慈善,往往會遭到質疑,甚至是誅心之論。上期雜志中我們梳理了中國慈善“十大年度人物”,你好像是里面為數(shù)不多的沒有遭受過質疑的。
楊瀾:是嗎?我還算幸運,大家都比較信任我。其實我也有過受質疑的時候,比如我們決定拿出自己公司一半的股權來做慈善基金時,就有人說,這股權怎么能做呢?好像必須要現(xiàn)金才能做慈善一樣。實際上,比爾·蓋茨和巴菲特都是以股權作為慈善基金會的捐資?,F(xiàn)在大家在這方面的意識已經(jīng)比較全面了。但2005年我剛做的時候,很多人還不能接受。
《中國慈善家》:你怎么看待這個現(xiàn)象?
楊瀾:我認為,只要創(chuàng)新地去做事,就一定會遭到非議,但時間能夠證明一切。像永光在2003、2004年就受到過很大的壓力,曹德旺(專欄)先生也一樣,都是做了好事卻遭到非議。我的經(jīng)驗是:不必憤憤不平,也不必急于表白,其實不用太長時間,也許只有幾年,隨著社會公眾的認識程度的提升,時間將會檢驗出一個人是否真心在做事。
《中國慈善家》:可能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
楊瀾:還有就是,做比較理性、可持續(xù)的慈善基礎的建造和打造時,就不如救災和扶貧之類的事情受關注度高,媒體和社會的關注度就會有點不夠。有時當我在籌款的時候,人家就會問:啊,你怎么沒去扛麻袋?。繘]有到哪兒去發(fā)放水啊,糧食???因為大家對于慈善的理解還停留在救災的層面,對于那些比較理性、可持續(xù)的機構的支持,以及環(huán)境的建設,大家的理解度就不高。
所以,從社會資源的凝聚力來說,一開始我會覺得挺難,主要靠自己的身份來維持和做這些慈善項目。但慢慢地,特別是隨著“巴比晚宴”的舉行,整個社會對慈善的認識深了一層,大家考慮的,不再僅僅是捐不捐的問題,而是捐給誰和怎么捐的問題。我認為,這反映出社會和大眾的認識都逐漸開始趨于理性。
沒有什么事比它更值
《中國慈善家》:是什么信念支撐著你,用14年時間,投入這么多精力去做慈善?畢竟你不是職業(yè)慈善從業(yè)人員。
楊瀾:我覺得我是嘗到甜頭啦。所謂的成功和財富,無非是大家的個人價值需要得到承認。對我來說,做慈善也是使個人價值得到承認的一種方式,這種承認感令人很快樂。一個人不需要多么高尚地做慈善,真正愛自己的人也會愛別人,因為你在其中得到了一種價值的肯定。
《中國慈善家》:嘗到甜頭啦!有具體的事例嗎?
楊瀾:比如我們剛從美國回來的時候,我先生從報紙上看到一對下崗夫婦的孩子缺少幾千塊錢學費,就代表我倆送去了兩萬塊錢。后來我也去看過這個下崗女工。聽說我剛剛做了媽媽,她就用市場上最常見但質量很好的藍色毛線,給我的嬰兒織了小衣服和小褲子,還很貼心地把小褲子做成開襠褲。由此我感覺,慈善絕不是施舍或給予,而是一種雙向的、心和心的平等溝通。
在這之后,我還把第一筆稿費,大概30萬左右,捐給了希望工程。還有一次捐款,上海團市委想搞一個捐贈儀式,讓這些孩子們從我手里領獎學金。我跟我先生商量以后,拒絕了這種方式,因為感覺這種方式可能會讓孩子產(chǎn)生一種不好的感受,最后還是直接把錢給了孩子們的家庭。
其實,我們只是想證明自己對這個社會有價值。也許沒有什么事情能比得上因為你做的一點點事情而讓一個生命重新有了生活的勇氣更讓人滿足的了,這種滿足感不是能用節(jié)目收視率去衡量比較的。
《中國慈善家》:你在傳媒界、商界、公益界同時做這么多事情,你還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特別忙。你在事業(yè)、家庭、公益之間是怎樣協(xié)調的?這可能是那么多粉絲最佩服你的一點。
楊瀾:這其實并不難。剛開始我常常幫助慈善基金會做事。成立了自己的專項基金之后,我特別看重聘請專業(yè)的管理人。現(xiàn)在我們公司的管理人,一方面由公司的員工擔任,另外我也邀請了哥大的校友,他們是專門學公益管理的,比如高廣深老師。他們做慈善有理論、有實踐、有愛心,我特別放心。
“巴比晚宴”的誕生源于信任
《中國慈善家》:關于“巴比晚宴”的緣起,外界一直語焉不詳,只有請你親自道出原委了。
楊瀾:2009年,我和比爾·蓋茨先生吃過一頓晚飯,相互交流了一下彼此做慈善的理念。我告訴他我在做中國的公益管理者教育,開展對慈善家的培訓,他很感興趣,后來他的基金會開始跟我不斷溝通,相互了解,最后決定將我們作為中國的合作伙伴,共同舉辦“巴比晚宴”。
《中國慈善家》:當時沒有想到會產(chǎn)生這么巨大的社會影響吧?
楊瀾:我一開始就告訴比爾·蓋茨先生,在中國做慈善不是簡單的捐贈承諾的問題,它還涉及到捐贈的環(huán)境和運作機構的效率。美國和歐洲都已經(jīng)有了非常完備的社會機構和體系,能很好地使用善款,而在中國,懂得有效使用善款的機構不多。所以,如果達不到很好的社會效益,還不如讓資金留在企業(yè)里,這樣對社會的貢獻更大。巴菲特先生很同意我的分析,所以我們沒把基調定在怎樣認捐,而是探討怎樣把慈善做得更好。
這是我想堅持做下去的事情
《中國慈善家》:你近幾年的“兩會”提案都與慈善公益有關,2011年的提案會是什么?
楊瀾:我還沒想好,所以不敢亂說。應該和民生問題相關吧。(注:本文采訪時間為1月26日)
《中國慈善家》:希望看到更多促進民生的“陽光”提案。我們關注到你去年的提案跟青少年成長有關。
楊瀾:對。而且我們直接操作的具體慈善項目,就是“陽光下成長”,主要是給缺少教育機會的青少年提供藝術教育。藝術是一種非常好的啟迪心靈、疏導青少年情感表達、建立尊嚴和自信的方法。過去我們比較看重給孩子們提供基礎教育,但藝術教育普遍缺乏,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往往就更缺這方面的修養(yǎng)。其實這是一個眼界問題,就像世博會,孩子們看到了一些東西,他們的小腦瓜里肯定會產(chǎn)生一些想象,對他們的人生會產(chǎn)生很大的不同。所以,從2007年到現(xiàn)在,我們一直在做“陽光下成長”。
2010年,我們剛剛做了慈善晚宴、慈善舞會,巴菲特先生也給我們發(fā)來視頻,籌到了1300多萬的款項。通過這些活動,大家對于慈善的多元性和可持續(xù)性的認識更加具體了。很多藝人和歌唱家,比如郝蕾、濮存昕、戴玉強和呂薇等,事后都給我發(fā)短信表示非常樂意做志愿者,我挺感動。
《中國慈善家》:你未來的慈善行動應該是以你的基金會為依托了,那陽光文化基金會未來有怎樣的規(guī)劃?
楊瀾:實際上我們現(xiàn)在有點雙軌制。一方面香港的基金會繼續(xù)在運作,每年接受香港政府的督察和審核;另一方面,在內(nèi)地我們和紅基會合作,具備籌款的資格,同時也在紅基會的監(jiān)督和管理之下。
我們有個最大特點:我們的項目都會邀請專業(yè)的機構進行評估,比如清華大學和北師大這樣的專業(yè)學術機構。我們覺得過去做慈善有點兒稀里糊涂,糊里糊涂地捐,糊里糊涂地用,缺乏效果評估。比如我們在一些鄉(xiāng)村建了一些學校,但由于生源的流失,學校最后變成了養(yǎng)豬場。這樣的事經(jīng)常發(fā)生。所以我們現(xiàn)在開展項目時,會拿出一部分經(jīng)費請專業(yè)的機構進行第三方的跟蹤評估。
《中國慈善家》:今后會更重視慈善機制的建設?
楊瀾:我覺得,這種慈善機制和行為方式的建立,對中國的慈善事業(yè)很有好處。比如,一些孩子接受藝術教育之后,到底對他們的生活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有沒有效果?還有就是,在接受慈善培訓之后,機構管理和治理結構有沒有發(fā)生變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自己進行反省,然后推動慈善行業(yè)發(fā)展。這是我想堅持做下去的事情。
(本刊記者謝再紅對本文亦有貢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