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標:最辛苦的施舍者

2011-03-22 09:33:20      挖貝網

  2011年春節(jié)期間,陳光標的慈善檔期排得很滿,幾乎可以拍成一部紀錄片。但說起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活動,還得是他在臺灣的“感恩之旅”

  文 | 本刊記者 張瓊文

  2011年春節(jié)期間,陳光標的慈善檔期排得很滿。春節(jié)的前后幾天,他都是在飛機上過的。但陳光標對此卻習以為常,一心忙于趕著春節(jié)送溫暖。于是有人戲稱,在媒體閃光燈的包圍下,陳光標的春節(jié)行可以拍成一部名為“陳光標拜年”的紀錄片。

  招牌式的憨厚微笑,多年不變的西服套裝,懷揣“紅包”的出場秀,行色匆匆的身影——就是以這樣一個大家早已熟知的形象,2011年1月23日,陳光標出現(xiàn)在南京,現(xiàn)場展示了用他聯(lián)合眾企業(yè)家募捐的1500萬元砌成的“錢墻”;1月27日,他率領50多位大陸企業(yè)家輾轉赴臺慰問臺風災民;2月5日,他與“光標榜樣愛心團”成員抵達烏魯木齊、吐魯番和喀什,資助貧困青年和勞模;2月17日,他現(xiàn)身重慶敬老院,并放言要到北上廣敲鑼打鼓發(fā)紅包。

  有人追隨他,將他比作“最辛苦的施者”,有人諷刺他,認為他的行為是“做秀”,但他既不回擊也不介意,坦然表示自己還要“秀”得更高調。

  坎坷之旅

  與過去一樣,陳光標今年的臺灣行,也是夾雜在外界或贊美或批評或憤怒的聲音中開始的。而從始至終,這次行程都不算順利。

  1月25日晚,陳光標通過微博宣布,自己將赴臺灣為遭受莫拉克臺風之災的同胞派發(fā)紅包。為此,陳光標組織了兩次慈善募捐,得到了近百位企業(yè)家的積極響應,而募集到的1.13億人民幣(折合新臺幣5億元),將以一對一的形式發(fā)放到臺灣災民及困難戶手中。

  起初,陳光標以“商務活動”為名申請赴臺,并通過了臺灣當局的初步審批。為此,他一個月前專門赴臺進行慈善事業(yè)交流及低碳環(huán)保產業(yè)調研,同時也為向臺灣特困戶發(fā)紅包做前期準備。但是,在鋪天蓋地的媒體報道和高調的慈善言論之下,臺灣當局起了戒心,開始進一步審視其赴臺目的,導致陳光標被準許入臺的時間一再延遲。

  此外,臺灣人素來以“富而好禮”自居。就在陳光標赴臺前不久,臺灣慈濟慈善事業(yè)基金會(簡稱“慈濟會”)剛剛到海南慰問過當?shù)刎毧鄳?。作為一家經驗豐富、實力雄厚的慈善基金會,慈濟會的援助觸角遍及內地28個省市自治區(qū)。而反觀內地,雖曾有姚明等明星赴臺捐款,但企業(yè)家赴臺做慈善的并不多。

  自從陳光標通過中華兩岸連鎖協(xié)會聯(lián)系赴臺事宜之日起,這位喜歡“散財”的內地“財神爺”即將赴臺的消息在臺灣早已是盡人皆知。民眾的反應也是不一而足:有人贊成當面捐助,有人不希望受捐被曝光,還有一些自稱弱勢群體的民眾自發(fā)列隊歡迎陳光標。更不妙的是,官方的質疑也沒有停止。1月26日晚,陳光標搭乘的班機在桃園機場剛一落地,立即就引起了臺灣綠營立委的抗議,稱其為“偽善團”。其后,官方和民間,反對與支持,批評與贊揚……各種不同的態(tài)度和聲音,便始終伴隨著陳光標的臺灣之行。

  在此種種背景之下,陳光標的臺灣之行變成“眾矢之的”,也就不難理解了。

  悲喜交加

  陳光標的臺灣“感恩之旅”參考了在內地的捐贈模式:他堅持當面發(fā)放,并將現(xiàn)金堆成“紅包墻”。紅包封面由他精心設計,正面寫著“天寒地凍人心暖、中華民族一家親,冬天里的一把火”,他本人則在這面墻前或微笑,或揮手示意。

  1月27日,陳光標到達訪臺第一站臺北,他隨身攜帶著5萬和1萬元的兩種紅包,隨時散發(fā)給沿路求助的人。一路上,先后有一位低收入戶的老婦人和一位抱著6歲女兒的年輕父親跪求,并成功討到紅包,由此引發(fā)了“攔路討紅包”的連鎖反應。第二天,陳光標沿路散財?shù)恼掌愠霈F(xiàn)在臺灣各電視節(jié)目和報紙頭條。

  臺灣一些地方政府和慈善組織也給陳光標提供了支持。在臺北,陳光標通過臺北議員李新的安排,以及大安、文山區(qū)的里長名冊,確定了貧戶的名單,向500個低收入戶各發(fā)1萬元紅包;在南投縣,縣府通過臺婦女聯(lián)合會南投縣分會審核受贈對象,確定邊緣戶、單親家庭和孤苦無依老人等300人。

  在臺期間,陳光標還謀劃著在臺設立分公司,并選好了一塊背??可街?,準備投資一座大廈,命名為“黃埔大廈”。隨后,在臺中梧棲簽下了新臺幣1億元的生機食品采購合同,并承諾將每年百分之六十利潤捐助給臺灣民眾。

  還有一些陳光標在臺灣的小片段廣為流傳。1月30日,他和其他大陸企業(yè)家在臺北宴請500家貧困戶,和貧困戶、殘障人士圍坐一桌,并笑咪咪地主動展示了自己繡有“德富財茂”的大陸產西裝牌子。他還曾在鄧麗君墓前數(shù)度鞠躬、哽咽落淚,在路旁秀單車技,在少林寺前打拳……

  2月1日當陳光標啟程離臺時,不少臺灣民眾專程前往答謝他,向他反贈紅包,還有人為他送上圍巾。佛光山星云法師特地托人轉送給他《金剛經》,他如獲至寶,臨別時還不忘記說,會再次赴臺。

  但是,臺灣也曾令陳光標“委屈落淚”。盡管受到了臺灣南投、桃園等地貧困戶的力挺,可在經濟相對發(fā)達的新北等地,他卻因“觀感不佳”遭到拒絕。

  入鄉(xiāng)隨俗

  在臺期間,陳光標承諾的5億元新臺幣以各種方式捐出,還不包括他臨時決定派發(fā)的幾千萬元紅包,一些臺灣民眾開始相信陳光標捐款的“真金白銀”。但他的行為卻讓臺灣政商界有些坐立不安,有臺灣企業(yè)家跳出來聲稱自己多年低調做慈善,只是不肯張揚;還有臺灣的政府官員勸導陳光標“入鄉(xiāng)隨俗”。

  相比臺灣普遍信奉的“行善而不為人知”的慈善信條,陳光標的慈善方式確實有些令人“觸目驚心”。在臺灣,慈善是平等的民事主體之間出于自愿的相互幫助。因此,富人做慈善拒絕高調,政府救助也是轉入金融機構賬戶,不直接發(fā)現(xiàn)金。

  為了能“入鄉(xiāng)隨俗”,陳光標也積極配合。在參觀臺灣故宮時,陳光標一行特意佩戴了“低調之旅”的胸章,宣稱不再沿路發(fā)紅包;與臺灣基金會的合作也不再選擇一對一、當面捐贈的方式;在臺北大禮堂的發(fā)紅包活動中,他委托李新所屬的“臺灣樂活聯(lián)盟”代為發(fā)放;在拜會南投縣長李朝卿時,他只允諾捐出1500萬元給財團法人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作為少年家園建園基金。

  近日,記者在陳光標北京的家中見到了從臺灣歸來不久的陳光標。他并沒有表現(xiàn)出多少激動或“受挫感”,但不愿對臺灣之行多作討論,只是向記者展示了臺灣官員的贈言,以及內地官方媒體的正面報道。他說自己剛剛研讀完《金剛經》,還學會了目前流行的一個網絡用語——“淡定”。言罷,這位相信“善有善報”的“慈善明星”便匆匆啟程趕往下一站。

  從陳光標式慈善中,中國慈善業(yè)界應該看到行業(yè)的危機,找到中國慈善的不足,才能不斷地發(fā)展和進步

  陳式慈善折射行業(yè)危機

  文 | 劉選國

  春節(jié)前夕,陳光標攜5億多臺幣現(xiàn)款赴臺展開“感恩之旅”,在兩岸掀起了又一波慈善熱潮。盡管對此事的評價毀譽參半,但確實有更多國人因此認識了慈善,又相溶了兩岸親情,應該說是件大好事。

  2008年以來,陳光標一直是中國慈善事業(yè)的“聚焦點”。2010年9月,他率先響應比爾·蓋茨和巴菲特的慈善對話邀請,做出“裸捐”全部家財?shù)某兄Z;今年1月23日,他又發(fā)起中國企業(yè)家“光標愛心團”捐贈現(xiàn)金支援貧困地區(qū)百姓,并在捐贈儀式上再次秀“錢墻”。而此次的臺灣感恩之旅,更是令陳光標的慈善影響力擴大到了全球華人圈。

  陳光標式的高調慈善對中國慈善事業(yè)的推動作用已是無可置疑。對于那些積攢了億萬財富、正思考散財之道的中國企業(yè)家來說,陳光標的慈善觀具有極大的思考價值。應該承認,慈善事業(yè)既需要行動,也需要宣傳,只有讓更多的人知曉,才能形成全社會參與慈善的氛圍。因此,時代需要像陳光標這樣敢于“站出來”的高調慈善家,陳光標的高調引領了時代的慈善潮流,其意義甚至比他捐出的十多個億更有價值。

  一些業(yè)內外人士質疑稱,陳光標式慈善不規(guī)范,其行為太過于作秀,直接發(fā)錢的方式不尊重受助人……我認為,這些都是操作枝節(jié)上的瑕疵,不能因此就否定其慈善行為的積極意義。陳光標式將捐款直接發(fā)放到受助人手中,讓媒體監(jiān)督,減少中間環(huán)節(jié),更能體現(xiàn)慈善捐贈的自由本質。按照社會學理論,慈善捐贈屬于社會財富的第三次分配,是一種自由的分配,它建立在自愿的前提下,最能體現(xiàn)捐贈方的自由意志,讓捐贈方獲得快樂。陳光標喜歡體驗將紅包和現(xiàn)金發(fā)給受助者時的瞬間快感,這是他作為捐贈方應有的自由和權利,無可厚非。反倒是我們中國的慈善界,應從中多找自己的不足,多多反省,從而得到一些警示:

  首先,中國的慈善組織應當大力提升公信力和透明度。陳光標曾說,“我之前捐贈時也遭遇過不透明,想想自己捐了錢卻不知用在了哪里,心里就憋得慌,于是干脆自己做”。作為一名慈善事業(yè)工作者,我認為這是一段令業(yè)界汗顏的話。近年來,我國的慈善透明度建設已有了一些進步:民政部門加強了對慈善機構的年檢和年審,中國慈善組織也在倡導公開透明,一些慈善組織主動把機構的年檢報告和捐贈資金使用情況進行了公示,并加強了對捐贈方資金使用的通報。但是從行業(yè)整體看,公信力缺失、透明度差、進步不快,仍然是中國慈善界共同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所以,我們離捐贈者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還需進一步努力改進,做到更透明、更公開,才能全面提升行業(yè)的公信力。

  其次,中國慈善組織要進一步提高救助效率。目前,中國影響力較大的慈善組織大多脫胎于政府或黨群組織,帶有濃厚的衙門色彩。他們依靠現(xiàn)有的政府或社會組織體系實施救助項目,層級較多,項目審批流程較嚴,撥款周期較長,手續(xù)較復雜。相比陳光標直接將錢發(fā)到受助者手上,效率明顯低得多。依靠組織體系開展的慈善救助由于更講究程序,也許能減少差錯和風險,但如果救助效率太低,就難以滿足捐贈者對有效救助的要求,這正是我國慈善機構的另一塊短板。因此,慈善機構不能盛行文牘主義、官僚主義,應改進救助機制,提高救助效率,探索更多有效的救助直通車的模式。

  最后,慈善一定要讓捐贈方獲得快樂。慈善屬于創(chuàng)意事業(yè),需要不斷地創(chuàng)新,通過精心的設計和策劃,在尊重受助者人格和意愿的基礎上,讓捐贈方獲得人生的高峰體驗,實現(xiàn)個人價值。陳光標之所以堅持自己做慈善,正是因為我國慈善組織的策劃和創(chuàng)意滿足不了他的需求,發(fā)證書、授予榮譽職位和搞捐贈儀式等陳舊的榮譽授予形式已經讓他麻木,因此他才親自策劃和組織慈善活動,去“秀錢墻”,去和巴比對話,跨過臺灣海峽去臺灣發(fā)紅包。可以說,陳光標的慈善創(chuàng)意極具創(chuàng)新性和傳播價值,這也是他能不斷成為媒體聚焦人物的原因,同時還讓他的慈善理念影響了更多的中國人。

  從陳光標式慈善中,中國慈善業(yè)界應該看到行業(yè)的危機,找到中國慈善的不足,才能不斷地發(fā)展和進步。

  (作者系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秘書長)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