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慈善家》 文/胥曉鶯
黃其
不一樣的是,他位高權重,他富可敵國;他是學者、商人,或是普通人。
一樣的是,他,他,她,來自國外,來到中國,投身公益。
他們讓中國看到專業(yè)、高效的現(xiàn)代公益,他們讓世界看到慈善不分國界,愛心不分你我。
對他們,只有感謝……
“巴比”
兩個男人的財富與信仰
宣布退出微軟日常運營業(yè)務后,人們以為他會過上閑云野鶴的生活,誰知他一個轉身又創(chuàng)造了另一個世界奇跡。他是比爾·蓋茨;
而他是另一個很富有的人,早已積累了可用幾輩子的財富,卻遲遲不愿退休,說要工作到100歲。他是沃倫·巴菲特。
無論退與不退,如今他們搖身一變成“巴比”組合,從世界首富成為世界首善。
“巴比”今年的造訪對中國慈善的影響不言而喻。捐還是不捐,裸還是不裸?這個問題今年折磨著中國富人的神經。他們的中國信徒,從昔日趨之若鶩出手闊綽只為同桌午餐,到擔心勸捐藏起了慈善晚宴邀請函。
“誰來了?”“捐了嗎?”“吃了什么?”雖然最有錢的一群人之間關于慈善的所謂私人晚宴,被媒體演繹成一場狗仔追逐的花邊新聞。慈善界仍然熱情歡迎這場晚宴。因為在中國真正做慈善的人,實在是寂寞的。慈善就好像“巴比”身上的那身名牌西服,雖然外行人根本不清楚它的來歷和細節(jié),但至少,它因穿在名人身上而被人們看見了。
布萊爾
在政治與慈善間游走
56歲的布萊爾是英國歷史上任期最長的工黨首相。自2007年6月下臺以來,他似乎比在任時更忙,忙到根本沒有時間陪家人。
也許他在非洲深處和別人聊著茶葉種植園以及蚊帳分發(fā)問題;也許他作為中東特使前往以色列呼吁自由商貿,和平共處;也許他正站在演講臺上,講述自己的公益理念,慈善心得;也許他正為自己的基金會四處奔波,募集善款……他的座右銘是“不停歇,不退休”,即時是躺在椅子上睡一會都會讓他覺得全身不自在。
這次,他來到了中國。在中國,有一個為甘肅西部通渭地區(qū)種植“一百萬顆沙棘樹”的環(huán)保計劃,2010年7月,這項計劃提前完成。聽到這個好消息,布萊爾特意趕來祝賀,并用種樹來彌補飛行路上的碳排放;11月,他在中國發(fā)表演講,呼吁培養(yǎng)公益領袖,分享自己的公益理念、慈善心得。
重回鎂光燈下的布萊爾也招致了許多質疑。布萊爾到底是什么樣的人?是和平使者?慈善家?還是追名逐利的騙子?然而,布萊爾似乎并不在意人們的評論,仍舊十分樂觀,魅力十足,仍舊四處奔波,在公益的道路上……
卡梅倫
甘愿領導“小政府”
2010年11月9日上午,英國首相卡梅倫率最豪華代表團首次訪華,剛下飛機的他選擇中國社會企業(yè)家作為自己第一批接見對象。這一舉動也許讓中國人頗感驚異,但在英國國內卻是習以為常。
2010年7月19日,英國首相卡梅倫正式發(fā)起他倡導的“大社會運動”。所謂“大社會運動”就是政府把更多的權利和資金下放給社會、慈善機構和公眾,從而轉變政府的管理方式,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和水平。
建設“大社會”是卡梅倫領導的保守黨在英國大選期間的核心政策主張之一??穫愊M斑€政于民”,讓人們重新學會社會責任,而政府不再手握權力,頤指氣使而不干實事。
目前,英國政府已經確定利物浦等四個城市和地區(qū)作為“大社會運動”的試點,而從今年4月起,英國政府將通過專門設立的“大社會銀行”把“休眠”期不低于15年的銀行賬戶內的數(shù)億英鎊撥給社會組織和慈善機構,由它們向公眾提供政府沒能提供或是效果不佳的公共服務。
卡梅倫的“大社會”希望“公眾不再單純地依靠政府,而能擁有充足的自由和權利去為自己所在的社區(qū)服務”。
盧安克
“我愿為你做出不可能的改善”
他是盧安克,德國人,在華支教。13年,在中國廣西的大山里,輾轉多處山村,過著城市中人難以忍受的簡陋生活。
總有一群孩子滾在他懷里,捏他的臉,搓他的背,打來打去。他從不制止。
他讓孩子們自己寫歌,調皮的孩子們在鋼琴上亂彈個旋律,他記下來,“創(chuàng)造本來就是亂來”。
他這么好。所以,“我們都不完美,但我愿為你作出,不可能的改善”,有個最皮的孩子寫給他。
他家在德國,有父母,有兄弟姐妹,有優(yōu)越的生活,而他想要中國國籍,他說孩子從來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他不喝酒不吃肉,不向往愛情,他說愛情是放不開的,不向往那種依賴和占有。
他如此奇怪。所以,“他在顛覆,他會引起人內心的沖突”,有個了解他的人喃喃自語。
還有好多人說起過他,“活雷鋒”、“白求恩”、“感動中國”,無數(shù)頂“帽子”,他統(tǒng)統(tǒng)不要。他最想要的,是“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珍·古道爾
“走出叢林”的行動者
26歲,她只身前往非洲坦桑尼亞,研究黑猩猩。在神秘、危險的原始森林中生活了30年。如今的她可以輕松、流暢地模仿出黑猩猩在各種情況下的叫聲。隨著黑猩猩生存環(huán)境被人類破壞,珍·古道爾決定走出叢林,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告訴給大家,讓人們更好地保護自然。
2000年9月,“根與芽”環(huán)境教育辦公室在北京成立,這是面向全球青年關于環(huán)境與人道教育的項目。珍和“根與芽”小組成員一起為流浪貓狗梳理毛發(fā),教中國的孩子如何照顧寵物,保護樹木。
在“根與芽”成立之初,珍·古道爾曾寫下這樣的話:“根在大地下舒展、蔓延,形成牢固的基礎。芽雖稚嫩,但為了得到陽光,它們可以破土而出。”而珍現(xiàn)在所做的一切,便是讓“根”可以無障礙、自由地舒展,讓“芽”享受陽光、享受雨露。
她沒想過拯救地球,可她帶來的“根”與“芽”卻在讓世界悄然改變。
潘淳澤
聯(lián)合國的愛心大使
因為丈夫潘基文的關系,她常出現(xiàn)在國際舞臺。舞臺的主題永遠與和平有關,與關愛有關。輸入“潘淳澤”詞條,跟在她后面的關鍵詞是“志愿者”或是“公益”。
這就是她現(xiàn)在的生活,這次,她來到了中國。來到了甚至被中國人自己遺忘的地方。
2010年11月1日,她來到一個叫“心目影院”的地方。這是一個專為視障人群提供“聽”電影服務的場所;她來到盲人朋友生活的地方,他們圍坐著她,聽她說話,聽她問候。
她還來到一個叫“紅丹丹”的公益組織,這是一個在中國艱難生存,努力成長的民間組織。這個組織將自己的聚焦點放在了為盲人提供各種服務上,這是被外界極少關注的領域。
這個外國人來了……“Nowand then I have tested my seeing friends to discover what they see……”她拿起《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為盲人錄下有聲讀物。她叫潘淳澤。
安德烈·索羅斯
不講金融,講慈善
中國人熟知她是因為她的父親,那個“金融大鱷”索羅斯。若在中國,她是個標準的“富二代”,然而,于她來說,生于大富之家,不是奢華和炫耀,而是行善的起點。
安德烈·索羅斯和中國的“緣分”,可追溯至上世紀80年代末。那一年,為了慶祝大學畢業(yè),安德烈選擇了到中國的藏區(qū)旅行。1991年,安德烈又再次來到藏區(qū),不為旅行,只為支教。
接下來的兩年,她在青海海南州的一所師范學校里做英語老師。1993年,她成立了利眾基金會,致力于促進中國藏族地區(qū)的文化和發(fā)展?;饡闹攸c工作集中于四個領域:文化、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和鄉(xiāng)村發(fā)展。為藏區(qū),她已服務16年。
人們總希望她像她的父親一樣給人們講講金融危機,聊聊投資理財??墒?,每一次她聊的都是中國藏區(qū),從她的微笑里,你可以確信,那里的生活,那里的伙伴才是她最關心的。
阿克曼
架設“中德之橋”
他是個德國人,大學專業(yè)中國古文語言。他滿懷熱情來到中國,卻因對當時中國黑暗、沉悶的政治環(huán)境失望而憤懣離去;12年后,禁不住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誘惑,他再次來到中國,并在這兒娶妻生子,安了家,退休后也不打算離開。
他叫阿克曼。
他成立了第一個在中國官方成立的國際文化交流機構——歌德學院。80年代的北京,歌德學院是唯一一個國外文化機構,當年北京各個文藝圈,幾乎都得到過阿克曼和歌德學院的幫助。從崔健到林兆華,從徐星到芒克,他們的發(fā)展離不開阿克曼和歌德學院。
他創(chuàng)建了“德中同行”項目,希望德國人與中國人,專家與老百姓之間就德國話題直接對話。上海世博會唯一基于項目的展館便是“德國同行之家”,沒有文藝演出,沒有經典符號,沒有任何關于德國文化與藝術的介紹,有的只是直接的對話,親自的參與。
他的存在讓其他人明白,除了希特勒的德國,還存在一個歌德、貝多芬、康德的德國。
馬拉多納
“球王”頂慈善之帽
7天4座城市,昔日的球王馬拉多納此次來華也頂著“慈善”的光環(huán)。他受聘成為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溫暖大使,為中國貧困癌癥患者募集善款。然而馬不停蹄的“慈善秀”留給公眾的卻是一連串的疑惑和爭議。
濟南、東莞的足球義賽讓老馬獲得了“忽悠哥”和“遲到帝”的“美譽”。
濟南的媒體爆料稱:“義賽的門票價格從200元到800元不等,但每張門票只有5元捐贈給中國紅十字會用于貧困癌癥患者的治療。老馬的出場費更是高達50萬元?!?/p>
在東莞,老馬放棄一些公益活動,轉而參加代言。光出席一個房地產論壇就拿到了100萬元的代言費,東莞義賽更有數(shù)百萬元進賬。
對此,作為此次活動主辦方、策劃人之一,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溫暖中國”行動辦公室主任齊中祥卻表示,對于明星慈善行動,人們缺乏寬容精神,“慈善是自覺自愿行為,我們不能要求他到中國來全部時間都用于慈善活動,而且他開展的這些商業(yè)活動也沒有占用到我們慈善的資源?!?/p>
華威濂
牽手“商業(yè)”與“公益”
華威濂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也稱得上是半個中國人。在中國生活了二十多年,能說一口流利漢語,并且學會了中國式的世故,但依然保留著美國式的熱情。
他供職于德國公司拜耳,擔任拜耳大中華區(qū)副總裁,主管企業(yè)社會責任。他深知做生意與做公益之間相輔相成?!爱斎藗儗σ患夜居辛撕酶兄?,生意就比較好做了”。所以他除了公司廠區(qū)建設之外,他還關注周邊學校、生活等配套設施建設。
2008年,華威廉帶著拜爾的員工志愿者,在地震災區(qū)四川江油開展社區(qū)服務。截至2009年4月19日,共有113位拜耳員工志愿者參與江油志愿者項目并提供服務,志愿奉獻時間達22176小時。
在企業(yè)社會責任的圈子里,華威廉的知名度可謂“天下無人不識君”。他在“商業(yè)”與“公益”之間游走地自如姿態(tài)羨煞旁人,許多人向他取經,他只是說:“不是純粹地在外面做好事,而是做了之后對公司有什么好處?!?/p>
相關閱讀